首页 >> 电动辊筒

从5大趋势看中国经济的未来煤矿设备

2022-09-08 16:03:39

从5大趋势看中国经济的未来

从5大趋势看中国经济的未来2020-12-21 10:50:51 分享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院长刘俏:

第二十二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12月19日举行。本次论坛以“预见正在发生的未来”为主题,汇聚“光华思想力”研究成果与光华各项目创新思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出席论坛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高速增长阶段(工业化进程)结束之后,如何保持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最大的不确定性。” 刘俏在演讲中说,对全要素生产率未来增速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中、长期中国经济的判断。

刘俏分析了当下中国经济发展五大趋势:趋势之一,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增长最重要动能;趋势之二,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位置向上游迈进;趋势之三,强大的国内市场与消费的基础作用;趋势之四,有效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与提升投资收益率;趋势之五,提高居民收入占比,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他表示,这五大趋势很大程度会决定中国经济未来的需求情况,从而驱动产业格局的形成与变迁。

以下根据演讲实录整理:

刘俏:

大家早上好。刚才主持人介绍到光华管理学院在2019年有40多位教授的研究成果被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底层报告。这个成果在今年“十四五”规划制定过程中,起到相当有分量的促进作用,其中很多提法反映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文稿里面,纲要文件里面也会有所体现。

我简单结合今天的论坛主题,把这里面重要的几个结论或者说是几个可以预见的未来大趋势提纲挈领分析一下。

2035年的远景目标,总书记讲的非常清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分析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应什么状态时,很自然会从人均GDP的角度分析。2019年光华思想力研究团队用人均GDP衡量、购买力平价等国际通用的可比较的指标来做了一些较为仔细的测算。从经济总量意义上来讲,大致到2035年经济总量翻一番,人均GDP也翻一番。这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理解未来5至15年发展的大致的数量基础。

届时,我们达到人均GDP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达到3.5万国际元,大概对应美国、日本、欧洲国家在本世纪初的水平。我们可以基于这一基础来倒推现在以及未来15年的时间,应该设定什么目标、寻找什么的大的趋势。

趋势一

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增长最重要动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时候,提到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我们未来的第一大趋势,就在于全要素生产率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能。

在改革开放40多年时间里面,中国保持了全球领先的增长速度,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的高增速。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提出的理论来解释,过去的增长主要是靠人口红利,靠劳动力的大量投入,资本大量投入,这里面有很多在金融体系各方面的创新。同时因为中国在完成工业化进程,所以说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保持很高增速。基本上天时地利人和,都齐聚在过去40来年的一个阶段里面。

大家看到2010年开始,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之后,全要素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了下来,接近2%左右。在工业化时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容易,但是工业化结束之后,在服务业、第三产业主导的背景下,保持比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就变得比较困难。这是我们现在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我们做了一个测算,如果以2035年为锚定年份,届时如果要实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 )水平达到美国的65%,那么未来15年中国年均TFP增速需要超过美国1.95个百分点,保持2.5%到3%的增速水平,这个挑战比较艰巨。“十四五”规划不管是建议还是纲要草案,对这个问题都有非常多的反映。

从四大优势发掘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来源

全要素生产率最坚实的来源是什么?不可能通过经济政策,而是需要从供给端、需求端综合改革来形成。应该说,经过在这么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还有四个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有利的比较优势。

第一个是有“再工业化”的可能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结束,中国在进行产业数字化转型,本身意味着通过数字化转型方式再进行一次工业化。这本身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最坚实的来源。

第二,“再工业化”需要的基础设施,我们把它叫“新基建”,这里面大量的投资也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坚实的增长。

第三,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现在制造业占到GDP的27%-28%。未来5到10年在一定比例上保持稳定份额。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也将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带来空间。

最后也是最可靠的一点,毕竟还有非常开阔的改革开放的红利可以释放。因为现在资源配置效率比较低,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的深入,如果能提升要素配置效率,这里面蕴含着广阔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空间。可能未来5到15年在这方面将会看到很多变化。

趋势二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位置向上游迈进

第二个趋势也是分析过程中感受比较深的一点,未来5到15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将艰难但很顽强地向上游迈进。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度较高,中间品的进口、出口,参与度非常高,这表明我们依赖全世界,同时表明全世界依赖我们。这是好消息。另外一方面,在中间品或者是价值链里面,我们还是相对于处于中下游,比较依赖国外的供应商。

根据麦肯锡去年对中国很多关键领域的对外进口依赖度做出测算,这份报告显示,我们供应链、产业链方面对外依赖度非常高,不是那么坚实,也不是那么安全。未来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方面需要有所作为。现在按照上游程度来衡量,我们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其实得分并不是特别高。

价值链上游程度=本国中间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上游指标)-本国出口中包含的外国中间品比重(下游指标)。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8年40个主要开放经济的平均位置是0.04,美国是0.29,明显处于上游。而我们的位置偏中下游。在国际循环日益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未来5到15年怎么改变我国的价值链位置是很重要的工作。

趋势三

强大的国内市场与消费的基础作用

第三点给大家简单提一下,因为讲到“十四五”规划,特别提到新发展格局。这里面特别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为什么强调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强调消费基础作用?我们做了对OECD的国家大样本做统计分析:高收入国家人均GDP与外贸依存度之间是反向关系,也就是说国家随着人均GDP的提升自然而然进出口占GDP的比重会降下来,这是大国经济演进的客观规律。中国也大致遵循这样一个规律。我国出口在2006年曾占GDP36%,2019年已降到18%了,未来5到15年时间还进一步下降。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制造,中国的生产可能更大比例是服务于国内市场。怎么形成国内的强大市场,怎么促进消费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是未来可能需要思考的问题。整体上看,现在的居民消费率比较低。

展望2035年会有这判断,随着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随着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的发挥,居民消费率将从现在的39%提升到接近60%,其中服务消费在总消费中的占比将从目前的44%提升至60%。这意味着经济社会产业格局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在发生。

趋势四

有效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与提升投资收益率

第四个趋势是跟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投资资本收益率相关的。因为《建议》中,大家特别注意到非常关键的提法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效市场理解方式很多,我个人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建立有效市场,最大的着力点是在于形成强大的市场价格决定机制,使得价格引导资源有效配置,提升投资效率。

中国本身有很广阔的投资空间。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投资阶段,目前人均的资本存量仍然只是发达国家平均的40%左右,未来有非常多的投资机会。

同时我们看到,城镇化本身带来投资机会。《建议》提到投资的关键作用。那么,关键作用怎么发挥?前提是有效配置,把投资配置到应该去的地方,应该去的城市、行业或者新型领域。现在主要问题是投资效率不高,投资布局不够合理,存在典型的资源错配的情况。

我们研究也发现,投资效率不高将带来宏观杠杆率比较高。同时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对城镇化很憧憬,但是从对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一项分析看,到目前为止88%的地级市人口是不足的。这个是经济意义上的不足,实际人口远远低于理想的人口。理想人口规模有利于新行业崛起,有利于投资效率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你需要什么?你需要一个有效市场,需要有价格的锚把资源配置到能产生收益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金融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意义非常大,这也是为什么强调中国需要有一个REITs市场,需要有股票市场的重要原因。

趋势五

提高居民收入占比,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最后一个趋势是更重要的、更长期的,也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变化。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提升消费能力和意愿。现在收入分配方面有两个问题,一是收入分配给居民部分是偏低的,我们测算只有大约43.3%,也就是一年一万美元的GDP里面,可支配收入只有三万人民币,美国这个数据大概是63%。这导致居民部门在消费方面的潜力意愿没有完全挖掘出来。第二是分配不公平程度,虽然没有再加剧,但是水平仍比较高。

未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提升居民收入分配在国内产出中的占比,以及降低分配的不公平程度。这在《建议》里面有非常多的体现。

这里面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的问题。光华思想力课题组预测了一下2035年长期的远景目标的规划:农业占比仅为3%左右,就业人口降到6%左右,这意味着未来的十几年时间里面,将会有超过20%的就业人口完成重新配置,需要配置到高端的制造业或者高端的服务业。这里面有很多的基础性工作要做。他们待下来之后,他们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是我们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前置条件。

我再举个例子,根据光华思想力的测算,我国目前城市化率是60%左右,到了2035年会达到75%甚至80%左右。随着城镇化率提升,未来可能有将近4亿人会寻求在城市住下来。他们去什么地方,住在哪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思维模式创新,需要通过具体改革来促成。

未来5到15年,我们将看到历史上最大的城乡协同互动,大面积的劳动力重新配置,这背后金融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应的建设,将成为中国未来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上述五个趋势很大程度会决定我们未来需求的情况,从而驱动产业格局的形成与变迁。

以上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

(本文作者介绍:作为北大工商管理教育的主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是亚太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

上一篇:中国创新发展的?三大挑战下一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七大关注点

江都区长城网带厂家

平衡型网带价格

长城型网带价格

扬州不锈钢筛网价格

扬州光伏网带价格

友情链接